当前位置:必看小说网>历史军事>家兄朱由校> 后记(三)永昌新政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后记(三)永昌新政(2 / 5)

    仅六月一个月,田文镜就查出北直隶当地的皇店之中有空额一千四百二十七位,每年吃空饷

    如今,这份奏疏在朝会中被拿出,显然朱和垠是想把所有的矛盾都解决。

    对此,颜胤绍、孙可望、李定国这三名阁臣分别献出了自己的建议。

    对于他们的意见,朱和垠思虑过后便令其草拟章程,即日执行。

    五月二十五日,三大阁臣对皇店、工厂、盐矿酒茶四课司提出要深察的办法,对军队军官进行考核,对官员、兵马司、衙役,地方衙门体系及地方均田政策进行查缺补漏的解决办法。

    二十六日,皇帝朱批、内阁执行。

    自上次清查隐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的时间,过去十四年里,大明的纸面耕地数量仅仅只增加了四亿亩,平均每年不到三千万亩。

    反观从天启三十年到乾圣七年,大明耕地增加八亿亩,平均每年也接近三千万亩。

    要知道,大明的拖拉机全面推广是直到乾圣五年才完成的,按常理来说,耕地开垦的数量应该要比之前多才对。

    这样的数据,不得不让人怀疑底下的人到底在干什么。

    如果均田落实不到位,那么以现在百姓生孩子的速度来看,一旦作为资产的土地不够养活一个家族,那农民逃亡就会开始出现。

进入“小二五”。

    四月,皇帝再下新旨,免除小学、中学书本费。

    五月初五,皇帝与内阁、六部、都察院、五军都督府平台对诏,对大明所存在的“贪腐”、“均田”、“三冗”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。

    此时的大明虽然经过天启、乾圣年间的多年严抓严打而吏治澄清,但许多官员年轻时尚且可以自制,年老后不免贪恋权位。

    加之官员之间往往会形成姻亲而沆瀣一气,在选人选才上偏向于己方家族和姻亲家族子弟,因此导致朝廷行政效率低下,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,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,“冗员”问题十分突出。

    六月初二,内阁任命户部主事田文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,携领三司官员巡抚地方。

    初三,保守派官员联合上疏弹劾新政,朱和垠大怒,将跪于乾清门的三百余名官员驱逐出京,外放岭北为官。

    见到皇帝手段如此,一些保守派官员纷纷开始骑墙观望了起来。

    他们死死盯着田文镜的行动,但凡田文镜有丝毫不对的地方便立马上疏弹劾,然而得到的结果只有皇帝对弹劾奏疏的留中不发。

    见皇帝如此支持自己,田文镜也底气十足的大查彻查。

    农民一旦开始逃亡,那就代表阶级矛盾难以缓和,继而出现的就是农民起义。

    能察觉到这种现象的人并不算少,早在乾圣十七年,当时的南直隶凤阳府泗水知县田文镜就曾经上疏,言:

    “凤阳百姓生育儿女众多,田亩均分甚少,若不早为提备,事未可知!”

    同时,田文镜也在奏疏中说道:“地方官员因循不改,弊坏日甚,当更天下弊事。”

    这份奏疏被乾圣皇帝朱慈燃留中,虽然没有处理,但也说明朱慈燃已经上心了。

    不仅仅是庙堂和地方衙门是这样,军中许多没有实力的人也被推上了军官将领的位置。

    北昆仑之战中,尽管明军打的十分出彩,但那是仗着武器犀利。

    如果仔细观摩军报,那就不难看出眼下明军的基层将领指挥问题严重,这也是李定国在战后提出的问题。

    只是当时的朱慈燃已经病重,他虽然有心处理,身体却不再允许,因此才拖到了现在。

    此外,从天启到永昌年间,大明的经济和耕地面积虽然不断的在增长,但相比较土地增长的速度,贪官污吏贪墨均田的速度却更快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必看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