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必看小说网>历史军事>家兄朱由校> 番外篇(十五)诸藩积怨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番外篇(十五)诸藩积怨(2 / 3)

尽管大明每年拥有八百多万的新生人口,但在移民问题上,朱慈燃却在一直收紧的过程中。

昆仑洲有八个藩国,每年涌入的移民都被控制在五十万以内,这让八个藩国很憋屈。

本来他们需要面对的就是数量高达数千万的昆仑奴,现在移民还被限制了,任谁都觉得憋屈。

“这人口从天启三十五年开始就被限制着,眼下我们每年就新增这么点人口,想向内陆推进,速度也快不起来。”

“不在内陆建设城镇,开垦耕地,那大军就很难深入围剿昆仑奴。”

眼下的唐国已经有人口一百七十二万,耕地两千四百余万亩。

唐国唯一的痛点,就是由于国土大部分属于雨林气候而导致的雨季热熔效应。

耕地的营养被大雨冲刷进入更深层的地下,因此如果一块耕地一直轮种,那只需要几年,这块土地就彻底种不出东西。

因此,朱聿键一直听取朱由检的话,对唐国的耕地进行耕一休一。

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,相比较一开始不听话而吃了苦头的吉国和淮国,唐国的发展一直迅猛。

朱聿键看着过往的马车,还有外城街道上的唐国百姓,在他眼里,几乎很少能看到任何有色人种。

稍微存在的部分有色人种,大多也是作为奴隶存在,帮助主人搬运东西。

不过,唐国对昆仑奴的要求很高,目前整个唐国合法注册的昆仑奴也不过十几万人。

他们大多遭受了宫刑,这是中原从南北朝就传下来的规矩。

除了昆仑奴外,唐国也有部分白人,但他们只被允许在港口城镇临时居住,所有人不能居住超过两个月。

老人不自觉的呢喃着,中年人听后也微微颌首表示认可,同时他也拿起自己桌案上的奏疏开口道:

“齐国那边今年承诺运来五百万石稻米来交予我唐国,儿臣真的很难想象,齐国的粮食居然富裕如此……”

中年人的一句话暴露了他的身份,也暴露了上首位置那老人的身份。

那年近六旬的老人,便是如今的唐国之主,唐王朱聿键。

至于中年人,则是眼下的唐王世子朱琳源。

“加

“按照我们的消息,今年印度厮当诸藩的迁移人口应该不会超过八十万。”

“八十万……”听到这个数字,朱聿键轻笑:

“二百多个藩国,分八十万移民,这个监国还真的是……”

他没有把话说完,但从他的表情不难看出,他对朱慈燃这样的手段十分轻蔑。

作为一个未来的皇帝,朱慈燃害怕诸藩过强可以理解,但即便他不限制,诸藩每年也迁移不了多少人口。

朱慈燃已经开始图谋奥斯曼,但从册封永国来看,大明的国力依旧没有达到能在目前疆域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水平。

“这位监国,还真是特别想表现得远超父辈啊……”

冬月,一名年近六旬,面容有些苍老的老人拿着手中永国册封的最新消息,忍不住说出了这么一句话。

此刻的他坐在宽大的四轮马车里,而他的下首则是坐着一名三十出头的中年人。

二人虽然身着普通绸缎的圆领袍,但这马车的规制和二人的气势,以及摆在桌案上的厚厚奏疏都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不一般。

“爹,监国对我们的限制未免太多了……”

朱琳源发泄着自己的不满,而听完他的话,朱聿键却十分冷静。

“我们被限制,那印度厮当呢……”

“也一样!”朱琳源皱眉说出自己所知的印度诸藩情况:

“印度厮当有大小二百多个藩国,自从天启三十五年当地的移民人口突破八百万后,国朝也对其限制了起来。”

“今年能迁移到多少人口?”

朱聿键放下了窗帘,下首的朱琳源也回应道:“全年大概能达到六万七千人左右。”

“这已经算多的了,今年许多昆仑洲的诸藩都在五万人左右。”

“我们能得到那么多移民,应该是国朝看在我唐国昆仑第一藩的情况下应允的。”

朱琳源讲出了利未亚诸藩移民的一个现实情况。

这条规矩是朱聿键从齐国学来并运用的。

可以说,在大明宗藩体系中,如果要说哪个国家学习齐国学的最彻底,那或许不是朱由校和朱慈燃的大明朝,而是朱聿键的唐国。

在朱聿键心里,他根本不觉得大明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。

他长久以来都觉得,大明能改变是因为朱由检,因此他要学习的对象是朱由检所在的国家。

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坚持,才让唐国成为了昆仑洲第一国。

此刻二人正在前往唐国王都,洛都外城的路上。

朱聿键掀开了马车的窗帘,透过透明的玻璃看向车外。

车外,水泥铺设的道路尤为显眼,而在水泥道路两旁,则是一栋栋的大明江南风建筑。

朱由检兄弟叔侄三人一直想要削弱江南的影响力,但江南的人口实际上决定了,不管朱由检他们要怎么削弱江南,江南都能迅速崛起。

眼下海外诸藩的移民来源,大多以江南百姓为主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
以大明每年八百多万新生儿,并且还在随着时间不断提升的情况来说。

即便诸藩每年要迁移四百万人口,大明的损失也很有限,毕竟以大明的产能增长速度并无法跟上人口增长情况。

诸藩迁移人口也不仅仅迁移青壮年,而是整户迁移,其中有老有弱。

可以说,即便迁移走四百万人,其中最少也有一百万是老年人,这对大明来说是减轻负担。

不过,朱慈燃并不这么想。

“在这位监国前面难以逾越的不是万岁,而是齐王对吧,父亲……”

中年人一开口,老人便瞥了一眼他,同时心底想起了朱由检的身影。

由于他离开大明时,朱由检不过而立之年,因此在他记忆中,朱由检不论外貌还是气势,都给人一种相当强大的压迫感。

朱由检是老了,但在许多人的心里,他还是当年的那副模样。

“那样的人,古往今来也难出几人,谁又敢说能逾越……”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必看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