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必看小说网>历史军事>家兄朱由校> 第六百三十七章 交趾逸事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六百三十七章 交趾逸事(2 / 4)

“不过虽然是一年三熟,但单季亩产却不是很高。”

“江南稻在江南的单季亩产一石二斗,在交趾却只有九斗半。”

“一年种植下来,江南普通田地能产出二石四斗,交趾能产出二石九斗。”

“看上去产量是交趾高,但仅仅多出五斗粮食,口感却差了不止一点。”

“因此在交趾,便是普通百姓都不会吃一年三熟的江南稻。”

一时间,车厢内只剩下了翻阅文册的声音,直到半个时辰后,火车才再度启动。

在火车启动的声响中,火车也渐渐从交趾西北部的崎区山区中走出,来到了广阔的平原上。

这种感觉让人豁然开朗,而来到红河平原后,成片的稻田也映入了众人眼帘。

明代的红河平原虽然可以做到一年三熟,但这个季节却并没有百姓种植作物。

朱由校正疑惑时,朱由检也结束了午觉,从自己的车厢走了过来。

三本文册的书面名称如此,足以说明朱由检也大明想到了多少。

只要朱由校和朱慈燃按部就班,这份总纲足以让大明走五十年的正确道路。

自然,这不代表朱由检日后就不管大明了,他日后也会对总纲做出修改。

毕竟理想道路是一回事,怎么走又是另一回事。

“呜呜……”

毕竟自家哥哥在好面子这块,可从不下那些好大喜功的皇帝。

这种时候,朱由检往往庆幸自家哥哥的兴趣爱好是做木工。

毕竟是技术皇帝,知道不懂技术就乱搞容易出事,因此很难看到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微操。

二十二年间以来,朱由校也就微操过几件事,但大体还是放手给下面人去做,这点倒是值得称赞。

想到这里,朱由检看向了桌上的一个木凋。

“另外也有一些叛乱的交趾人被抓捕劳改,因此少了些。”

“交趾这边的移民是每人二十亩田地,不过因为前几年中原两京十三省旱情严重,因此迁徙而来的人过多,导致现在三百多万汉家移民仅分田不足四千五百万亩。”

“按照眼下的态势,交趾需要最少再开发出一千五百万亩就足够了。”

朱由检解释着交趾的情况。

作为大明最早拿下的中原以外省份,交趾

望着远去的农民身影,朱由校询问了一嘴陆文昭。

“回万岁,应该是五千二百万亩左右……”

“这么多?”听到陆文昭的话,朱由检有些感慨。

要知道,交趾只有百姓七九百来万,其中还有五百多万是当地土民。

土民基本上是一人二亩,而汉民是基本是一人五亩到二十亩不等。

多年书,到底学到了哪里去……”

朱由校的话,前半句还带着嘲笑他人的语气,后半句却有些像是嘲笑自己了。

他或许是觉得,这些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官员,不应该和守旧派的官员思想一样才对。

只是现实狠狠打了打他一个耳光,而对此,朱由检也轻描澹写的在为朱由校倒茶时开导:

“改变学习和学的东西很容易,但改变思想就很难了。”

“长此以往,许多农民也就延缓收割时间,尽量让水稻长得颗粒饱满再行收割。”

“这样做之后,虽然只是两熟,年亩产却有二石五斗,口感也大大提升。”

“不仅如此,只种两季水稻,农民也能多休息两个月,因此即便此地可以一年三熟,但百姓还是只愿意种两季水稻。”

朱由检如此解释的时候,火车经过的村庄田地也多了起来,期间还可以看到许多用拖拉机开垦田地的农民。

“眼下交趾田亩有多少了?”

见到他,朱由校才连忙询问道:“弟弟,这交趾一年三熟,为何当地百姓不种作物?”

“呵呵……”听到自家哥哥的话,朱由检笑道:“自然是为了高产。”

说着,朱由检解释道:“一年三熟不一定亩产高,不然琼州府恐怕已经是国朝粮仓了。”

“况且国朝百姓追求口感,即便可以一年三熟,百姓也只会种两熟,或者一熟的品种。”

“眼下交趾之地主要种植江南稻,江南稻在江南一年两熟,到交趾是一年三熟。”

火车的汽笛声长长响起,这代表它即将在前方补充燃料。

朱由检见状,和朱由校说了一声后,便起身回到了自己的车厢休息。

至于朱由校,他也继续拿着《五十年总纲》翻阅了起来。

虽然只有短短三册,但其中内容却足足有六十多万字,涉及了方方面面。

想要把它看完且吃透,便是朱由校也得花费不少时间。

那是朱由校凋刻的,而凋刻的对象正是朱由检。

朱由校似乎是想用这种办法,把朱由检立体的记在他的心里,让他的手下意识就能凋出自己所想之人的模样。

朱由检不想去聊什么太多政治方面的事情,因为此刻的他已经将自己的经验写在了书本上。

如眼下,桌上放着的那厚厚三本文册,便是朱由检留给自家哥哥、侄儿、大明的最好礼物。

《五十年总纲》

“交趾眼下的土民还有多少?”朱由校追问,但这次朱由检却回答道:“不足四百万。”

“这……”听到土民数量居然从收复时的六七百万,降低到现在的四百万,朱由校一时之间有些语塞。

“哥哥别误会……”瞧他那模样,朱由检就知道他误会了,连忙解释道:

“女嫁男,随男籍。”

“交趾有土民六百余万,但多年来许多交趾女嫁给移民而来的汉家男,因此导致了交趾籍的人口下降。”

“许多官员即便接受了新式教育,他也会被充满旧式思想的社会风格给侵蚀,官场也是如此。”

“思想想要开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,而是需要几十上百年的孕育才能渐渐破壳而生。”

“眼下大明全国实行的“五年义务教育”满打满算不过四年,思想转变不过来很正常。”

“只要坚持,哥哥或许可以在晚年看到一个全国路不拾遗的大明朝。”

朱由检这里的话有些夸张,但他知道,对自家哥哥,那就是得夸张才有用。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必看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