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必看小说网>其他小说>山河劫> 第35章 中田的讲解(二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5章 中田的讲解(二)(1 / 2)

还有部分人认为应该对苏作战并且越快越好。因为最近几次边境摩擦中苏军都显得很疲弱,判断这与它内部近期发生的肃反有关。

所有这些人构成对华讲和派,主张设法与南京沟通,拉它加入同盟。

但另一部分人,也就是目前声音占上风的那部分,他们认为应该趁热打铁进一步压迫南京,逼他订城下之盟,同意刚才所说的:

放弃联苏容共方针;承认满洲现状;承认察哈尔及绥远在内华北五省自决的结果;同意与日本签订盟约和全面协作协议这几项要求。”

中田说完叹息了声:“我来之前得到确切消息,米内海相已要求第三舰队所有舰船全部赴上海参战,撤退武汉及长江沿线侨民并将老弱送回日本,青壮就地组织民团参战;

这让石原等日军将领大吃一惊,认为这个人危险,有可能作用更坏。

后来发现东北军易帜后中央军并未大举进驻,日军方这才放下心来,不过就种下了日本发动事变的根源。

1929年东北军和苏俄军在边界上的冲突,让日本人感到了它的虚弱无力。

石原等人鼓吹全面占领满洲,并制订了极其冒险的计划。

他判断当时有水灾、共产党苏区和苏俄崛起的背景,中国缺乏对外外交往的手段和可以支撑这些手段的武力,对日本只能是让步。

“是呵,那是因为这要求遭到了列强意外强烈的反对,而大隈重信的对头们趁机发难,以外交策略不正确等口实逼他下野。”中田笑着说:

“元老们希望利用他的影响力打压政友会的目标已经达到,他便成了可以丢弃的棋子。”中田停了下:

“后来他们继续扶持中国境内的亲日分子,比如段祺瑞、张作霖……。

一战之后总体战的观念树立起来,就有人说日本没有资源,打不了总体战,必须依托朝鲜、满洲才能和大国抗衡。所以有些人就对中国大陆红了眼睛。

那时候俄国闹革命已经不是对手了,英美才是。

“没错!”叔仁点头:“我每回想到这里就不理解,为何日本当年占据青岛还嫌不够,要提出《二十一条》?

这实际不是趁机交好而是恶意得罪邻居的做法,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民众矛头对准日本,并首次提出‘抗日’这个词的。”

“呵呵,石三君不理解是因为你没站在帝国主义的立场上。”中田继续说:

“世界资源有限,而日本要成为列强之一势必需要资源,自己没有那就只好通过掠夺。这就是帝国主义的逻辑和论调。

占据青岛也好,后来提出《二十一条》也罢,根本都是出于攫取的目的,只不过这次狮子大张口在国际上引起的反响令日本当政者没想到,也引发了国内反对竭泽而渔、与邻交恶的大争论。

另外还将抽调青岛、台湾、本土佐世保和吴港的部分陆战队和水兵赶来上海参战。

米内海相授权长谷川清全权指挥在沪海军部队和舰船,他自己则准备拜望陆相杉山,商议陆军派遣问题。你们看,这不是大打的姿势是什么?”

“原来是这样啊。”中田的介绍让叔仁和大卫捋清了头绪,果然日本对华态度是有个循序

结果事情的发展确实如他所料。

918事变后,日本见英美不过口上厉害,实际没做多少动作,于是胆大起来,石原着手制订了十年吸收满洲的计划。

犬养毅首相上台后也主张缓和对华关系,在他看来,如果日本在中国所为太过分,只会把它逼向联苏、赤化的道路,且不利于日本消化、吸收满洲,这对于日本不仅会形成巨大的威胁,而且未来还会使满洲拖累军队的步伐。

但他支持的谈判可谓昙花一现,并未能给日本踩下刹车。”

中田端起早凉了的咖啡喝,放下杯子继续说:“现在军部只有石原反对卢沟桥事件扩大化,在他看来应该先消化掉满洲并建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,然后再谈其它。

南方政府北伐,如果成功就影响日本在华势力,继广州之后,日本面临失去武汉、上海、青岛、满洲系列租界或殖民地的危险,资源生命线捏在别人手里,这滋味不好受!

于是日本就炮制了济南事件,和北伐军面对面碰撞,杀了两、三万人,用这样的挑衅想打断北伐,保自己满蒙的利益。

没想到人家为大局忍了,绕过济南继续北上,日本在各国抨击下再次丢脸,只好偃旗息鼓再找机会。

这时日本人觉得张作霖太软,面对北伐军想保全实力不打恶战,于是在皇姑屯炸死了他。

可他们没想到张学良上台后干脆易帜,至少从表面上服从了中央。

这个条约是大隈重信的作品,之所以提出是和大隈首相本人狂热的对华野心分不开的,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以他为代表的某些势力对大陆领土的贪婪所致。

想想看,列强削弱、无暇东顾,多好的时机?

可以让日本在迅速自我膨胀中提出这样莫名的要求的,就是企图鼓舞选民使自己重登内阁首相地位的大隈重信。

他如愿以偿拿到了这位置,却让日、中两国民心从此出现深深的裂痕。”

“哼,他也不过在那个位子上坐了一年多时间。”大卫耸耸肩头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必看小说网